綠動未來綠能科技研發中心,淨零碳排,潔淨創新能源,ESG,碳權買賣

電池成本分析

電池成本會因為需求持續增加而降低是一種悖論:

電池的成本不見得會持續下降,產業也應該更誠實的面對,電池材料是一種期貨,材料成本約佔總成本70%,尤其是Li, Ni 等核心元素材料,在2019年時產業與研究機構對於電池成本的下降都非常有信心,但是從2021年開始,因為BEV的銷售在全球快速增長,材料都瘋狂增價,舉例來說,正極材料由22USD/kg增加至48USD/kg(2019~2023),因為需求旺盛,全球LiCO3 & LiOH成本大漲,由於材料佔了較大比例的成本,所以電池成本不會一直下降,而是會有一個下限,隨著市場降溫,2024年的Q1正極活性材料又回到22USD/kg,而這應該就是近期的那個下限,隨著Q3市場慢慢回溫,10月開始,LiCO3的成本又開始上升,也代表了正極材料又要觸底反彈了。

當然初始售價的差異,電池是最貴的模組,需要承擔最大的責任,需要與歐洲車廠緊密合作,檢討電動車與電池現行設計的方向是否正確且足以達到改善耗能或是舒緩消費者在行駛間無電可用的深沉焦慮,最終要在初始售價與行駛距離焦慮中求得最佳解,其實不僅僅是歐洲,中國的BEV也面臨相同的問題,中國的新能源車(NEV) 在2020~2024這段時間,銷售上出現了一個有趣的數字,2020年 新能源車BEV的銷售量遠超過PHEV,但是由2022年開始至今,PHEV銷售量卻已經接近BEV的兩倍,而中國純BEV的製造商也從先前的數十家,在2024時降至3家以下,如果因為2024年來電池芯的價格大幅下降,使得BEV的初始購車價格與ICE持續接近,則爲什麼中國消費者反而對PHEV青睞有加,而不選擇非因電池芯降價而有更大降價空間的BEV,是什麼導致消費者需求與BEV背道而馳 ?



會員登入
帳號
密碼

忘記密碼? 註冊